退休醫師揭秘:長壽秘訣並非多行多眠,而是堅持這兩個小習慣
Sponsored Links
歲月如梭,老化是自然規律,生命的終點不可避免。人們常言,生命本身便預示著衰老,無數人追尋長生不老的秘訣,卻始終無果。
古語有云,能活到老年是一種難得的福分,它不僅讓人享受晚年,還能獲得更多的關懷。隨著歲月的流逝,人們的年齡逐年增長,壽命也相應減少。
許多老年人特別關注健康,希望擁有長壽的體質,以保持健康。
然而,一位退休醫師1坦言,要長壽,除了走路和睡眠之外,還應堅持兩個小習慣。
長壽
首先,我們來探討一下,活到幾歲才算長壽?常言道,“七十古來稀”,許多人認為活到70歲便是長壽。
但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醫療技術的進步,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,有人認為活到100歲才算長壽。
世界衛生組織對此有明確的定義:44歲以下為青年,45至59歲為中年,60歲以上為老年。
其中,90歲以上者為長壽老人。但在國家範圍內,如果你的壽命超過了人均壽命,就已算是長壽。
我國人均壽命為77歲,超過這個年齡是一個好的開始。
走路是否真的有益健康?
長期走路對維持身體健康大有裨益,適當的運動能維持大腦活力,提升記憶力和心肺功能。
成年人若能堅持規律行走超過12週,不僅體態更加端正,腰圍變細,而且身體更加結實,不易疲勞。
此外,走路還能緩解頭痛、腰痛,並促進睡眠。
然而,退休醫師認為,並非走路越多,越長壽。事實上,適量行走才有助於長壽。
專家建議,健康成年人應將步行作為日常運動的一部分,老年人則可透過適當的散步来降低心臟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,提高心肺功能,保持健康,從而實現長壽。
Sponsored Links
睡眠與長壽
然而,睡眠與長壽之間並無必然關聯。
睡眠是生命必備的過程,有助於恢復體力和腦力,緩解壓力,增強記憶力,維持健康。
但科學研究並未發現睡眠與長壽之間的直接關聯。缺乏睡眠可能導致情緒不穩、心情低落、焦慮增加、免疫力下降等問題,影響健康和工作。
而睡眠過多,缺乏運動和社交,也可能對健康和生活產生負面影響。
退休醫師強調,長壽並非依靠多走路、多睡眠,而是要堅持以下兩個小習慣:
保持正向心態
醫學研究顯示,情緒與健康密切相關。長期處於緊張、憤怒或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,可能引起生理異常,誘發疾病。
心理學認為,不良情緒會阻礙情感交流,導致內疚和沮喪,為疾病提供機會。
研究表明,無論是否孤獨,缺乏社交的生活都會增加死亡風險。而喜愛社交、朋友眾多的人往往更健康長壽。
社交活動不僅能增加壽命,還能帶來身心愉悅,促進健康。
均衡飲食
Sponsored Links
飲食是身體獲取營養的主要途徑,而營養是身體正常運作的基礎。透過飲食,身體可以攝取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蛋白質、礦物質和維生素等五大類營養素。
如果營養攝取不足,會導致免疫力下降,器官功能受損,引發多種疾病,威脅健康。因此,飲食上應注重食物多樣性,適當攝取蔬果、豆類、菌類、藻類和肉製品。
每餐間隔維持在4至6小時,保持規律性,避免暴飲暴食,對健康非常不利。
身體是革命的本錢,沒有健康的身體,任何事情都難以成功。為自己投資健康永遠是值得的。希望大家都能重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,為自己的健康人生添磚加瓦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供一般性資訊參考,不應被當作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醫療建議。 如果擔心自己健康,請務必諮詢醫生。
注1:中國國家科學院院士、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曾毅先生在退休以後出版了專著《健康長壽影響因素分析》,在書中重點研究了長壽與心理健康、飲食及生活習慣的關係。